【搜狐创作者大会】看鉴·王颍:我们不仅是内容介质,更是社交颗粒

【搜狐创作者大会】看鉴·王颍:我们不仅是内容介质,更是社交颗粒

大家好,我是看鉴的内容总监,王颍。很高兴今天来到这里。

首先,我先介绍一下看鉴。看鉴是知识型短视频产品,主要关注历史人文、自然地理、文化风俗等领域。我们的slogan是“看懂中国之美”。2015年,看鉴正式上线,是短视频做的比较早的,正因为起步早,所以看鉴抓住了短视频流量的红利期,5年来持续产出了五、六千条短视频,在全网积累了3500万的粉丝。

今天,我将从看鉴五年来的成长经历中,分享一下,一个头部自媒体机构的价值。

1. 当我们是内容创作者时:

最初,看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内容创作者,那时候我们追求的是播放量高、粉丝增长。

那时候我们推出的短视频以“看鉴大揭秘”系列为主,听这个名字大家就能感受到,这类视频的内容,是非常抓人眼球的。这确实没有让我们失望,这类短视频,给看鉴积累了大量粉丝。那时候我们单条视频在单一平台播放量过百万是很平常的事,有了流量,接下来就是变现的事。

2. 当我们是产品制造者时:

有了流量和粉丝之后,我们也逐渐走商业化的道路,为此我们还写了两个商业化方案:ToB 是看懂中国之美,品鉴东方好物;ToG 是看懂中国之美,洞鉴神州前行,但后来我们发现自己很被动,然后我们就有了接下来的体会:不要再把你的内容划分为甲方的和你自己的。

另一方面,随着短时频的兴起,UGC内容越来越多,用户也越来越下沉,我们这样PGC的内容,流量上确实拼不过UGC。并不是说我们之前做的“看鉴大揭秘”这类短视频不够优质,它确实是很优质的内容,也是我们通过精心的选题,认真的稿件审核,然后精心的剪辑制作,制作出来的。这种揭秘类的内容,天生就吸引人。

后来我们发现,我们导演经过一周时间精心制作的内容,播放量比不过一个老大爷自己用手机拍摄的做鱼过程,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:PGC和UGC拼什么?虽然我们自己也没完全整理出一份答案,但或许大家从下个部分的内容里可以找到一些启发。

3. 当我们是资源整合者:

看鉴是一个自媒体机构,他和一些普通的自媒体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,可能一些自媒体账号,光靠流量就能养活自己,但是自媒体机构不行,拼单一流量我们拼不过,结合自身优势,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是一个资源的整合者。

举一个例子,我们最近在做的一个项目:“拍一拍宋朝”,我们联合来11家文博单位、博物馆、各大平台,并聚集了两岸三地12位专家,共同打造的一个线上文化活动。通过这个活动,我又有了下面这几点感悟。

我的内容不是核心价值,粉丝才是;使用资源的方式常变,资源不常变;我在找资源,资源也在找我。

总结:

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不是传统互联网的流量为王,而是用户功能为王。你的品牌必须成为用户手机中的一个功能性模块。而对于用户而言,短视频的功能性其实越来越多。

现在的短视频内容,很多已经不是真正的短视频了,短视频已经变成了一个工具,不过是将各种图文内容视频化了。比如“资讯类短视频”,其实就是将过去报刊、头条的文字内容用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;“测评类短视频”,其实就是“买家评论”的视频化......

那看鉴这种文化类短视频的功能性是什么?

答案是社交。社交是自媒体依托内容为载体,形成不同特定群体 (运营者与用户、用户与用户)的互动关系,达到用户自我表达、印象管理、形成归属感的社交目的。

在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候,每一个人都需要表达,每一个人都想发声,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体面发生的能力,所以,文化类短视频,可以替他们发声,我们要做的,就是找准受众,用他们的方式,替他们发声。

我们做的不是公号,不是爆文,而是社交型传播;要增长的不是后台的数字,而是用户分层, 用户关系的管理与升级;自媒体做的不仅仅是内容介质,更是社交颗粒。

作为一个自媒体机构,尝试做一个资源的整合者,很有可能会事半功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